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
文博来源:甘肃博物馆资料
前言
东西方的交往由来已久,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之间一直进行着接触与交往。公元前二世纪,汉武帝派张骞出使并开通西域之后,在古代长安和罗马之间形成了一条以丝绸贸易为特色,横贯亚、非、欧的贸易通道和文化走廊,中国与遥远的西方世界之间冲破地域束缚,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极大地丰富并加速了世界文明的进程。19世纪70年代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先将其称为“丝绸之路”。随着交往和贸易的不断扩大,丝绸之路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发挥了巨大贡献,因而又被誉为“推动世界历史车轮的主轴”、“世界文化的母胎”、“世界文化的大运河”。
地处丝绸之路东段的甘肃,是古代中国通向西方的门户,也是东西方交往的主干道和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发展,东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在甘肃留下了无数璀璨瑰丽的历史文化艺术珍品,呈现出了古代文明的辉煌。
序厅
辅一
1、丝绸之路路线沙盘模型
草原丝绸之路——横贯欧亚大陆北方草原地带的交通路
绿洲丝绸之路——也称沙漠丝绸之路。经过中亚沙漠地带中片片绿洲的交通主干道。
海上丝绸之路——经过东南亚、印度,到达波斯湾、红海的南海路。
2、世界丝绸之路沿线风光、遗址图片播放
辅二
通过丝绸之路从西方传到中国和从中国传到西方的奇珍异物以及伟大发明的照片:
从西方传到中国:植物、动物、玻璃器、宗教、音乐舞蹈、饮食、服饰等。
从中国传到西方:丝绸、纸张、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瓷器、香料、茶叶等。
辅三
多媒体触摸屏
第一单元 丝绸之路的前奏
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国农业文明已经形成。稍后,北方游牧民族也日渐强盛。北方草原文化的向南渗透和中原王朝的不断向外扩展,加速了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交融。伴随着这一交融,驰骋在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把中国与中亚、西亚等地的各个沙漠绿洲连接起来,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介者。
第一组 交流前沿
甘肃是目前中国最早出现青铜器的地区之一。发达的早期青铜文化和马的驯养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交往范围的扩大,在与周边文化发生碰撞、交融的过程中,使甘肃成了古代中国最早接受并传播东西方文化的前沿地带。
权杖头:权杖头最早发现于古埃及、土耳其安那托利亚、黑海及里海周边地区,是昭示身份、象征权威的特殊器具。中国境内的权杖头仅分布于甘肃、陕西西部、新疆等地。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权杖头不是华夏文明特有的产物,而是游牧民族携带来的。可见东西方之间最初发生接触的时间可前提到更早的史前时期,其交往规模及程度有可能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之外。
第二组 周秦光华
周、秦先祖在泾水上游和渭水上游兴邦立业,开疆拓土,使中原文化不断向西推进。到战国时,秦长城西达临洮,秦与河西走廊的交通已经通畅。甘肃出土的周秦青铜重器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见证。
1、周朝的创业兴邦
灵台百草坡青铜器:1973年灵台县城西北15公里处发掘了西周早期贵族援伯墓和车马坑,出土了大量青铜礼器、兵器和车马器。其中礼器全部出自援伯墓,带铭器物多达24件。所出器物的总体风格既与华夏青铜文化一脉相承,又明显带有西北地区民族文化的特点,体现出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与渗透。
2、秦在甘肃的崛起
1992年-1993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先祖西山陵地出土的垂鳞纹秦公铜鼎,均在口沿下饰窃曲纹一周,腹部饰三排相错的重鳞纹,器腹内壁有两行六字刻铭:“秦公作铸用鼎”。墓主有秦文公、襄公等之说。
第三组 马背文明
生活在亚洲北部辽阔草原上的塞种、匈奴、月氏、乌孙等游牧民族,往来迁徙,充当着东西方交流的中介和文化传播者的角色。他们带来了草原民族的生活习俗和物质文化,同时也将华夏文明远播中亚西亚和欧洲。
青铜大角鹿:甘肃省张掖市龙渠乡出土的青铜大角鹿,突出的鹿角向后水平伸展卷曲成圆环形。巨角贴背的卧鹿形饰以斯基泰文化为代表,是西伯利亚青铜艺术晚期类型中的重要纹样。
第二单元 丝绸之路的开拓
经过文景之治,汉朝国力步入到鼎盛时期。汉武帝动用国家力量打通西域,开拓丝绸之路,并且建郡设关,进一步加强维护。至此,丝绸之路将长安和罗马之间传递式的连接在了一起,东西方之间频繁交往,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呈现了空前活跃的局面。魏晋时期,中原地区社会动荡,陇右河西相对稳定,从而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
第一组 建郡设关
为保障丝绸之路安危,汉朝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修长城、筑障塞,置玉门关、阳关,驻军屯戍,移民实边,发展生产,甘肃得到了更大规模的开发。
1、守御系统
烽火传递示意场景
2、邮驿系统
驿置道里簿:内蒙古额济纳旗破城子出土的高平道驿置道里簿、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河西道驿置道里簿,文字清晰,里程确凿,精确到了个位数,详细记载了河西若干地区的驿置道里。而且二简相互参补,可以复原一份完整的从长安出发,西到敦煌的里程表。对于研究两关以东丝绸之路的行进路线、两汉时期西北地区的驿传设置和详细里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3、使者往来
康居王使者自言书册:1990年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康居王使者自言书册,全册7枚,293字。两道编绳犹存。前4简单行书写,内容为康居国等西域使者前来奉献骆驼,酒泉太守及其属下对骆驼估价不实而被申诉到朝廷等内容。该简册内容完整,行书规范,是研究西域尤其是“不属都护”的康居等中亚各国同汉朝关系的珍贵资料。
4、边塞生活
第二组 天马西来
马是古代军事、交通、生产的重要工具。西域多产良马,为抵御匈奴骑兵进犯,汉武帝两次派军西征,引进大宛汗血宝马,使汉代养马业和骑兵得到长足发展。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及铜车马仪仗队,可谓这一历史发展之见证。
铜奔马及铜出行仪仗队:1969年武威市雷台出土的铜奔马,造型矫健精美,作昂首嘶鸣、逸足奔腾状。摄取了奔马三足腾空、一足超掠飞鸟的刹那瞬间。飞鸟回首惊顾,更增强奔马疾速向前的动势。铜奔马全身的着力点集注于超掠飞鸟的一足上,精确地掌握了力学的平衡原理,具有卓越的工艺技术水平。铜奔马是按照良马式的标准去塑造的,集河西马、大宛马、蒙古马等马种的优点于一身,特别是表现出河西马走对侧步的特征,使凉州骏马遨游丝路、凌空万里的不凡气质,通过巧妙的构思经营、精炼的艺术造型和卓越的铸铜工艺完美地体现出来。铜奔马成为东西方文化交往的使者和象征,因此被列为中国旅游的标志。与铜车马同墓出土的出行仪仗队,由三十八匹铜马、一头铜牛、十四辆铜车(除一件牛车外,余为马车)、十七件手持矛戟的武士俑和二十八件奴婢组成,这是迄今发现数量最多的东汉车马仪仗队,展现了墓主人生前出巡时气势宏大的场景。
第三组 丝绸锦绣
中国丝绸西传至罗马帝国后,在贵族中倍受青睐,因而促进了丝绸贸易的发展,各国的使者和商旅将中国精美的丝绸源源不断运往波斯、罗马。中外考古发掘表明,中国古代丝绸品种繁多,色泽绚丽,工艺精巧,技艺高超,对西方的丝绸纺织技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晋丝绸:甘肃汉晋时期出土丝绸品种很繁多,色泽绚丽,工艺精巧,技艺高超,对西方的丝绸纺织技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使甘肃成为各国使者和商旅将中国精美的丝绸源源不断运往波斯、罗马的必经之路。
第四组 科技艺术
汉晋时期丝绸之路的畅通,河西走廊的开发,促进了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许多中原大族和文化士人来到河西,中原文化、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有机融合,开创了思想活跃、文化发展、艺术繁荣的新局面,为中华文化宝库增添了奇光异彩。
1、科技教育
2、文房用具
3、木雕工艺
4、墓室壁画
墓室壁画:河西走廊的许多墓葬中出土了大量彩绘墓室砖画,以酒泉县城西果园乡丁家闸村的110余座魏晋壁画墓群最具特色。壁画内容主要分为天上、人间和地狱三个层次。天上景致基本上继承了汉代普遍出现的吉利祥瑞的图案和神话中广泛存在的故事。表现人间的墓室壁画从墓主人生前的宴饮享乐、仆从侍役、歌舞乐伎、百工杂技、车马出行等都被真切地记录下来。还包括农耕、耙磨、扬场、放牧。园林、采桑、宰猪、烤肉等普通劳动者的生产和生活场景。壁画风格上承汉魏以来的传统,下启南北朝画风,构图严谨,造型生动,是研究十六国历史及美术、音乐的珍贵实物资料。
第三单元 丝绸之路的繁荣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发展,以及面向世界的政策,使东西方的物质和文化交流更加广泛,丝绸之路呈现出空前昌盛。甘肃作为交流纽带和商贸中转站的作用尤显突出,各种文化融会贯通,表现出宽容博大、绚丽清新的风格。佛教艺术自东汉末年传入河西以来,不断发扬光大,逐渐传播至全国。
第一组 商旅往来
络绎不绝的中外商旅通过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瓷器、造纸术等传至西方,又将西方的琉璃、珠宝、香料、药材等输入中国。
第二组 佛陀之光
甘肃是佛教最早传入的地区之一。僧侣东来西行,在佛教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十六国以来,历代竞相兴建寺塔,开窟造像。莫高窟、麦积山、、炳灵寺、天梯山、马蹄寺、南北石窟寺等,是当时著名的禅林胜地,其佛教艺术至今享誉世界,丝绸古道传世的佛教遗珍,更是灿若繁星。
天梯山石窟:天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武威城南五十公里处,地处中路乡灯山村,是我国早期的石窟之一。创建于十六国北凉,后经历代开凿,规模宏大,建筑雄伟,有学者称为中国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现存现存北凉、北魏10窟,唐4窟,及其余4个残破窟,共18个洞窟。石窟存有少量壁画,表层多为西夏、元、明之作,内层有北凉、北魏、西魏、隋、唐等朝代的残存壁画,其中北凉壁画尤具地区特色。
第三组 乐舞翩跹
随着丝绸之路的兴盛,中亚、印度等地的音乐、舞蹈艺术首先传入新疆和甘肃河西地区。在与本土乐舞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形成音律优美,舞姿婆娑的“西凉乐”、“龟兹乐”等乐舞艺术,它们后来成为隋唐宫廷乐舞的基础,并且传到朝鲜、日本等地。
胡腾舞:为唐代西北少数民族舞蹈,出自西域石国(今塔什干),是一种男子独舞,以跳跃腾踏动作为主。该舞蹈由西域传至凉州,再传至中原。曾在唐朝风靡一时,当时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对此都有精彩的描绘。
第四组 丝路奇珍
丝绸之路的繁荣促进了东西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融合,也使甘肃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文化面貌,各类艺术奇珍,折射出独特的异彩。
东罗马鎏金银盘:1988年靖远县出土的东罗马鎏金银盘,银盘表面鎏金,盘底有一矮圈足。整个盘面图案分为三层。外层纹饰为葡萄卷草纹,相间有葡萄藤叶、花蕾、果实,还有鹦鹉、蜥蜴、夜莺、蜜蜂、蜗牛、蛇等29个动物;中间装饰联珠纹分隔为12等份,为希腊神话中宙斯等十二神和其对应的小动物;最中心为高浮雕的罗马酒神巴卡斯神(Bacchus)倚坐在一豹子的背上。盘背后有铭文,林梅村译为“价值400金币”。器物于公元3世纪至4世纪产于东罗马。这件表现希腊神话的珍贵文物,反映了丝绸之路上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频繁。
第四单元 丝绸之路的绵延
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后,陆上丝绸之路依然如故。宋、金、西夏、河湟吐蕃通过丝绸之路和西域诸国仍保持着密切联系。蒙元帝国横跨欧亚大陆,为东西方的交流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特别是工匠、军民的大量往来迁徙,促成了新的民族的形成和科技文化的发展,使甘肃凸显出多元文化景观。
第一组 文化多彩
宋元时期,甘肃地区汉、藏、回鹘、党项、蒙古等民族长期共同相处。商业贸易兴盛,印刷术、火药、天文、医学等科学技术频繁交流,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广泛传播,形成了百花争艳的文化格局。
元代织金锦:元代丝绸生产已达到很高的水平,是中西贸易的主要商品。元代多次从中亚地区将穆斯林织工迁徙到中国内地和元大都,欧亚大陆的一体化和大量织工的迁徙,使得蒙元时期北方织物呈现鲜明的异域风格。元代丝绸的明显特征是崇尚用金,尤其以“纳石失”妆金、妆银和妆花锦别具一格,代表了元代丝织的高超工艺水平。
第二组 瓷器生辉
宋元是中国制瓷业的高峰时期,瓷器成为重要的贸易商品,远销亚、欧、非很多国家,制瓷技术亦远传丝绸之路沿途各国。今天,各种窑口的瓷器在甘肃各地均有发现。
元代青花瓷:青花瓷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一种。所谓青花瓷,是用钴料在白瓷胎上作画,然后上透明釉,经过1300摄氏度高温烧制,呈现出白底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在元代,江西景德镇烧制的青花瓷器,已成为中国外销瓷的主角。世界各国的商人争相抢购,中东、西亚等国的国王们还专门从中国订购青花瓷。元青花瓷由于贸易的需求而飞速成熟,远销土耳其、阿拉伯、波斯等地,成为中国陶瓷生产与出口的大宗商品。
结束语
驼铃阵阵,羌笛悠扬,丝绸之路跨越无垠的戈壁,漫漫的沙漠,险阻的山脉,把中国文明、印度文明、两河文明、罗马文明连接在一起,将古代中国推上国际舞台。古代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对外交流,西方文明离不开开放的古代中国。丝绸之路是商贸大道,文化走廊,也是文明之路,开放之路,是人类伟大的创举。它的历史,是古代中国与世界友好交往的历史,它的经验向人们揭示,开放接纳,博采众长,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西部开发的今天,这条昔日古道将再次焕发出它的青春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