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志愿的思考
什么是志愿和志愿者
广义上,我觉得所谓志愿就是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意志」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狭义上讲,志愿者就是不计回报自愿从事对他人和社会有积极影响的事情的人。
志愿者现象
有一个现象很有意思:年长的一些人,生长在集体主义的年代,从小被教育了要牺牲自我,大公无私,解放全人类,但却较少公共意识,抢座、插队、扰民样样来。年轻的一辈,生长于重个人利益的年代,自我意识强烈,却具有更多的公德心,礼貌,谦让,守纪,尊重他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岩锋)
这段话虽然不具有统计上的意义,也无法证实或证伪,但是通过自身的经历还是能够感受到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最近参加了两个志愿活动,一个是TEDx大会,一个是博物馆的讲解志愿者,接触到了很多活跃在志愿活动一线的大学生,他们都非常优秀,主动积极,热心奉献,执行力强,充满正能量。有时不由感叹,已经「被同龄人抛弃」的我还要被年轻的一辈碾压了,虽然我也还很年轻。
更广的范围看去,字幕组和网配剧组也是志愿者,开源社区贡献代码的开发者也是志愿者。越来越多的人在参与志愿工作,越来越多的志愿组织和项目在全球各地涌现。
从志愿活动,我甚至窥探到了共产主义的雏形。有人就调侃说,共产主义会最先在开源世界得以实现。
科技进步,物质极大丰富,大量工作由机器人和 AI 来完成,人们将不用为生活而工作,而只为志愿而工作。据新闻讲,德国维持现有生活水准只需有三分之一的人参加工作即可,未来并不遥远。
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人人都是志愿者的社会。
志愿服务是奉献也是收获
志愿工作并不意味的简单,你以为现在比尔·盖茨做公益基金会比运营微软要来的轻松?能力是相通的,一个本职工作都做不好的人能做好志愿工作吗?公益基金会也是需要精英来维护运营的。反过来,在从事志愿工作的经历中获得的能力同样有助于志愿者在今后工作的表现。
从最近接触的很多志愿者身上就能感受到其在志愿工作中所获得的成长。一个优秀的人是能够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好做到极致的,无论是否有报酬。
教是最好的学,奉献是最好的收获。
36岁的胡玮炜有共享单车上的巅峰人生,37岁的雷海为有街角新华书店里的诗和远方。
与其活在「被同龄人抛弃」的焦虑与恐慌之中,不如脚踏实地做点自己喜欢的志愿服务工作。一味索取总是让人痛苦,因为欲壑难填,所以总是欲求不满;多做奉献却能让人得以安宁和满足,因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众人熙熙,皆为利来,众人嚷嚷,皆为利往。世俗功利之心是社会强加还是盲目从众?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真的是我们内心本真的诉求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除却功利心我们才能明确自己的志愿,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想做的是什么,摆脱纷繁芜杂的羁绊我们才能有长远的进步。
志愿行动
今年我准备做3方面的志愿性的工作:
- TEDx。大会已结束,后续可能还会有一些事情;
- 博物馆讲解志愿者。学习文博知识,为各地游客讲解丝路文明;
- 拥抱开源世界。从开源社区学习技术,并积极回馈,向开源社区贡献代码。